庆祝中国-蒙古建交75周年中蒙教育论坛于10月18—19日在南开大学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与蒙古国“一带一路”国际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

10月19日上午,南开大学教授、BRI研究院教育学部部长陈巴特尔主持论坛开幕式,BRI研究院院长J.Khishigjargal、BRI研究院执行院长刘亚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宁、蒙古国立教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D.Munkhjargal、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副校长D.Odsure和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名梁教授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

本届论坛主旨演讲嘉宾,G. Bayarmaa以《蒙古高校就读的中国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应对性策略研究》为题、杨大伟以《模仿与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前苏联为模版的高等教育改革》为题、陈巴特尔以《试论内外蒙古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为题,李名梁以《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教育合作交流:价值、路径及中蒙教育个案》为题、王东芳以《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蒙古国高等教育新复兴政策的比较分析》为题、D. Bazarvaani以《混合式教学法:蒙古国高校外国留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成果》为题、孙伦轩以《构建中蒙高等教育合作新机制:动力、激励与利益共享的多维度分析》为题、王然以《“一带一路”与蒙古国“草原之路”的战略对接研究》为题,从不同视角解读了中蒙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政策、机制、现状与趋势等 。
本届论坛专题讨论中,赖炳文以《尹湛纳希论蒙古族家庭教育》为题、青格乐图以《旺钦巴勒奉命审理库伦喇嘛官司及相关问题初探》为题,探讨了蒙古族历史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琦丽萌以《试论西里尔蒙古文教学中建设语料库的重要性》为题、曲志华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文化交流的区域特性研究》为题、王美鸥以《中国高校蒙古国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为题、温都苏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茶熟语比较研究——基于文化语言学视角》为题,聚焦了中蒙语言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杨晶以《中蒙两国科学教育比较》为题、敖其尔巴图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对思政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ABM模型的深入分析》为题、左悦彤以《“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国孔子学院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探究》为题、八一以《中国留学生的学业适应与应对策略研究——以中蒙奖学金互换项目学生为例》为题、闫丽娜以《蒙古国高校中国留学生的学业适应与应对》为题、徐潇以《蒙古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为题,分别就中蒙教育交流与合作实践中的科学教育、媒介素养、孔子学院发展、留学生适应、产学研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参加本届论坛专家的研究成果作为中蒙两国教育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将结集出版并由《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学报》(英文版)、《社会科学研究》(英文版)和《今日中国》(蒙、中、英文版)等学术期刊陆续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