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已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更是各个地方政府、各个组织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正在展开的实践行动方向。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一定要警惕对新质生产力的片面化理解,防止发展新质生产力出现形式化、泡沫化和运动化现象。为此,就必须不断筑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根基,正确、全面、完整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系统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发展规律。
其一,筑牢正确的产业观。不能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对立起来,片面追新求新,错误地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抛弃旧质生产力,放弃传统制造业,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甚至就是发展未来产业和颠覆性产业。事实上,类似未来技术、未来产业、颠覆性产业等新质内容,只是生产力体系中最有前景的部分,但它始终只占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中的极小部分。而传统产业是旧质生产力的代表和载体,是我国整体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大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心仍然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其二,形成全面的创新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片面强调科技创新而忽视产业创新,更不能简单地把新质生产力等同于新发明和新技术。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能够推动产业创新,进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但没有产业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便无法落地生根,更无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生产力变革是一项系统性、集成性的工程,要做好战略统筹规划,确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其三,坚持务实的发展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经济过程,还是一个系统的政治过程、社会过程。只有在“技术—经济”范式与社会调节系统相耦合的条件下,才能够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作用。各地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和人力储备因地制宜,不顾实际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就可能会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其四,树立现代的开放观。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大,“脱钩断链”的逆流不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决定了任何一国或地区的产业链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推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等领域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同时,也需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开放,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来源:今晚报,2024年4月11日,第21版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