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正文

    《光明日报》刊发我院李名梁教授文章《导师双选,也有学历“鄙视链”》

    2023-12-19  点击:[]

    近段时间,《光明日报》关于“学历和能力能划等号吗”的讨论反响热烈。这让我不由想起研究生导师双选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这个学生本科毕业于民办高校,还是一所从没听说过的独立学院。将来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就麻烦了。”有位老师曾这样告诫我。

    无独有偶。几年前,有家长向我吐槽,孩子自考本科毕业后考上研究生,被中意的导师婉拒了。理由是,他的研究生团队里从没有过自考生,他不相信这种学历背景能做好课题研究。

    导师如此“卡”学生,学生有时也会这样“挑”导师。

    曾经有同学拿着一份名单咨询我,这些导师里谁是海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甚至指着某个名字说:“他又不是博士毕业,有什么资格当研究生导师?”

    类似的新闻也有过。一位学生在选导师时,发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某位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他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其实,那所地方院校的数学学科业内评价一直不低,学生不看导师科研能力,反而对其学历百般挑剔。

    导师双选出现如此“鄙视链”,这分明也是一种学历歧视啊!

    学历本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类型和程度的资质证明,并不代表其全部能力和潜力。但是,长期以来,学历的价值和功能被过分放大甚至异化,学历成了全方位衡量个人价值的“身份标签”。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作为研究生导师,接受过高水平学历教育当然更有助于指导和培养学生。反之,如果生源质量好,也确实能显著提高学术产出和质量。

    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学历就等于科研能力。顽固地以学历论人,把高学历等同于优秀人才,这一人才观和评价导向如果不改,防止和消除学历歧视会异常艰难。

    在全社会树立“能力导向”的选人用人观任重道远,不会一蹴而就,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才能逐渐避免学历歧视对各类人才造成伤害。

    (作者:李名梁,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国际商学院教授)

    上一条:《光明日报》采访我院李名梁教授,聚焦职业教育贯通培养 下一条:我院李名梁教授接受《光明日报》采访谈“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走出去

    关闭